伊利里亚帝王之乡

罗马帝国的伊利里亚行省,是一片位于多瑙河和亚得里亚海之间的区域,这一方水土,算上戴克里先和马克西米安,总共诞生了9位罗马皇帝。

他们前赴后继,用自己的生命为“三世纪危机”中的罗马帝国止血;他们以自己的名誉为代价,捍卫着罗马精神的尊严;他们出身蛮族、平民,胸膛里却都跳动着一颗炽热的爱国心。

除了人们耳熟能详的戴克里先、马克西米安,在这里我想特别为大家介绍其中的三位,在他们短暂的皇帝生涯中,留下了一篇篇令人钦佩的咏叹调。

克劳狄乌斯二世继位时,正值罗马帝国分裂为三:东方的芝诺比娅女王,把埃及艳后作为自己的偶像,野心勃勃、处处效仿,成为罗马恢复统一的巨大阻碍;西边的泰特里库斯,把不列颠、高卢、西班牙大片的领土全都分裂了出去。

克劳狄乌斯二世甚至没有时间到罗马举行典礼,这个50岁的率性男人给元老院寄了封信,就匆匆上马,往意大利北部赶去了:

“诸位元老院议员,听了我接下来要说的事情你们一定会大吃一惊。但是我所说的事情并非噩梦,而是现实。现在有32万名全副武装的哥特人侵入罗马帝国境内,并且已经越过了阿尔卑斯山,接近意大利北部。如果我们不能组织敌人的大军,那么罗马帝国一定会陷入极其悲惨的处境之中,但是我们的军队已经筋疲力尽,不只精神上如此,就连我们的武器也已经残破不堪。

这既是自从瓦勒良被俘以后征战连年不断的结果,也说明我们的武器,无论盾牌、剑,还是标枪,早就过了使用年限却仍然被继续使用。此外,常年向帝国提供活力的高卢与西班牙现在也已经落入泰特里库斯手中。还有一点,虽然我觉得丢脸,不太愿意提起,但是我们罗马军队中最优秀的弓箭手,全都被那个东方的女人芝诺比娅据为己有了。

这就是我们罗马帝国现在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哪怕仅仅取得一丁点的成绩恐怕都是值得我们去庆祝的吧。”

当罗马面临灭顶之灾时,这位皇帝的字里行间,忧虑却坚毅、愤恨却冷静,他毫不避讳残酷的现实,平铺直叙将危机展现在元老院面前,这背后体现出的,是自信、是沉着、是责任。

当元老院读着上面这封信时,克劳狄乌斯二世正在加尔达湖与数倍于己的哥特人浴血奋战。经过先后两次会战后,终于将哥特人赶回了多瑙河对岸,元老院赐予他“哥特征服者”称号。

克劳狄乌斯二世深知“败者同化”与恢复生产的重要性,他吸纳愿意投靠罗马的哥特年轻人,将他们安置在米西亚地区,复耕荒废的天地,恢复流失的人口。

面对被一分为三的罗马帝国,克劳狄乌斯二世决定先从高卢入手,他成功收复了西班牙,接着准备痛击汪达尔人和法兰克人。

然而,命运在三世纪似乎有意要考验罗马,克劳狄乌斯二世还没来得为罗马做出更大的贡献,就被一场瘟疫夺去了性命。

克劳狄乌斯二世的前任加里恩努斯去世后,元老院极力反对将其神格化,而克劳狄乌斯二世去世后,元老院毫不犹豫为他封神。这位农民的儿子没有子嗣,他把短暂的皇帝生涯全部奉献给了挽救罗马的事业。

在伊利里亚诞生的9位皇帝中,奥勒良的名气可以说仅次于戴克里先,甚至他后世的声誉还要好过戴克里先,堪称伊利里亚诸帝中的优秀代表。

那位著名的、被波斯人用计谋俘虏的罗马皇帝瓦勒良曾经在写给下属的信中这样介绍奥勒良:

“奥勒良是难得一见的人才,我委任他视察各个基地,并且有权对他认为有必要改善的地方进行修正。”

奥勒良也没有辜负瓦勒良的破格提拔,在军中,他以治军严厉著称,大到作战方针,小到生活习惯,他都对士兵们做出了严格的规定和表率,对士兵们都称他是“手执宝剑的奥勒良”。

在拜占庭,负责防务的奥勒良将驻军按民族、军种分类编辑在册,令上司、同僚、下属对他印象深刻。然而在拜占庭工作不到一年,罗马帝国风云突变——公元260年,波斯国王沙普尔二世俘虏罗马皇帝瓦勒良,举世震惊。

罗马军队一时陷入茫然和无序,好在克劳狄乌斯二世力挽狂澜(这当中有加里恩努斯的功劳,但他“军政分离”政策却对罗马贻害颇深,因而后世对他评价不高),但仅仅不到两年,克劳狄乌斯二世病故,罗马依然分裂、皇帝被俘尚未雪耻,摆在他面前的道路布满荆棘。

奥勒良采取的策略,是首先扩大先帝的成果,在精神上彻底摧毁哥特人入侵的野心,然后转入内政,施行货币改革,阻止货币贬值和通货膨胀,为此他不惜和元老院闹翻,了7000名铸币工人的罢工。

自凯撒拆除了罗马的塞尔维乌斯城墙开始,罗马已经享受了3个世纪没有城墙拘束的快速发展时光。凯撒的眼光是极具前瞻性的,在“罗马治下的和平”时代,罗马不需要城墙,罗马城、乃至帝国全境的安全应当依仗莱茵河-多瑙河-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组成的防线,以及四通八达的罗马大道。

然而到了三世纪,蛮族大迁移带来的全面入侵问题,使得首都完全暴露在蛮族面前。“即便再残酷,也选择面对事实”是罗马人的优秀品质之一,奥勒良继承了这一点。尽管他知道建造城墙是治标不治本,尽管重新建造城墙是一件有损罗马威严的事,但他还是选择了务实——耗时4年,修建了一个比老城墙范围打得多的新城墙,重新让罗马城获得安全感。

接下来,奥勒良再次做出震惊朝野的决定——放弃达契亚,这块由五贤帝之一图拉真征服的领土、象征着罗马版图达到巅峰的行省。奥勒良出于统治成本和三世纪危机下罗马国力有限的考虑,毅然决然放弃了这块多瑙河下游对岸的土地。

奥勒良收缩帝国防御的目的,是为了更宏大的抱负做准备——他要让分裂了半个世纪的罗马帝国再次统一!

万事开头难,与前任克劳狄乌斯二世不同,奥勒良决定先从最难啃的骨头——东方女王芝诺比娅下手。

“刚刚继位罗马帝国皇帝不久、决心光复帝国东方领土的奥勒良,致书芝诺比娅以及她身边的军事同盟者:

吾向汝等下达这项命令,本应由汝等主动提出,因汝等没有那样做,所以只好由吾亲自下命令。

吾命令汝等即刻解除武装,开城投降。若汝等遵从,吾可保汝等性命无虞。尤其是芝诺比娅,吾与元老院将为其安排一个合适的地方,保证她和她的家人及亲友以及佣人们都能安度余生。但是芝诺比娅所拥有的金银珠宝及其它一切财物都将收归罗马帝国所有。此外,帕尔米拉的市民们从今往后仍然享有一切罗马帝国到目前为止对汝等提供的权利。”

至今为止,尚无人敢于像阁下一样对我提出这样的要求。若阁下身为一名战士,应知此事非书信决定,而应于战场之上一较高下,胜者为王。你劝我不战而降,岂不知宁死不肯使自己名誉受辱的克莱奥帕特拉之往事乎?

我已得波斯援军,不日即可抵达。阿拉伯人与亚美尼亚人皆已与我结盟。从叙利亚沙漠中赶来的贝都因人,想必也正令贵军烦恼不已吧。

阁下尚需何等情报?若知我方援军正从三方赶来,阁下必然不会如此傲慢,仿佛已经将胜利收入囊中一般劝我投降了吧。”

两人三次会战的具体过程,在此因篇幅有限,不做赘述。简单来说,就是芝诺比娅占尽天时地利,却在心理战中不敌奥勒良,输了人和。虽然征讨芝诺比娅的战事势如破竹,但其实奥勒良心中的压力是非常大,他很清楚自己在各个方面的劣势,却又必须发动这场战争推进罗马的统一。

在最后的决战——帕尔米拉攻防战打响前,奥勒良给秘书官卡波勒斯写了一封信,倾诉心中的压力,其中也不乏对这位女王能力的肯定:

“在首都的那群家伙,似乎在嘲笑我身为罗马皇帝竟然向一个女人宣战。看样子,他们以为这是一个男人与一个女人之间赤手空拳的肉搏。但实际上我并不是在和女人战斗。我的对手是全副武装的正规军队,只不过他们的首领是一个勇气不输于男人的女人,但是这种情况会对其他人造成影响,很多人一听说对方是个女人都会产生同情的心理。

除此之外,我也没什么好说的了。即便芝诺比娅的内心深处仍然拥有女性的恐惧,但是当她站在阵前的时候,却比任何一个男人都更加勇猛。在给予她惩罚之时,应该也考虑到这一点吧。

我坚信最后的胜利一定是属于我们的。诸神总是赐予我们罗马人以无穷的力量。这次也一定会帮助罗马帝国再次复兴!”

无论经历何种困难,总之,奥勒良生擒了芝诺比娅。趁热打铁,奥勒良迅速挥师西征,凭借在东方的赫赫军威,西班牙、高卢、不列颠没有任何抵抗就归顺了奥勒良,终于!罗马再次得到了统一。

回到罗马的奥勒良顺理成章举办了盛大的凯旋式,芝诺比娅被金锁绑在她自己的金马车上,作为战利品被展示在凯旋式上。

奥勒良在所有战线上都取得了毋庸置疑的胜利,元老院赐予他“世界光复者”的称号,那时的罗马人或许会喃喃自语道:“罗马,你终于得救了。”

在光复了统一的罗马后,奥勒良给自己制定的下一个目标,就是讨伐波斯,为自己的老上司瓦勒良被俘一事雪耻。

前文说到,奥勒良是一个严于律己,对他人要求也很严格的人。在进军波斯的路上,奥勒良在公务问题上严肃批评了一个叫艾洛斯的秘书,事后,艾洛斯对此十分恐慌,居然伪造名单,称皇帝要处死名单上的将军,同时把自己的名字也写了上去,然后以此煽动将军们,谋杀了奥勒良!

盖棺定论,奥勒良是个什么样的人?用史书上的话叫“人民爱戴他,军士敬仰他,敌人畏惧他。”皇帝遇害的消息传到罗马,人们悲愤交加,罗马的英雄没有战死沙场,居然死在自己人手上!

这场阴谋很快就败露了,艾洛斯被五马分尸,而那些将军们,在得知这一切不过是艾洛斯一人的诡计、皇帝从未要处死他们时,无不感到羞耻、自责,这些将军要么主动自首接受死刑,要么直接自杀谢罪。

普罗布斯有史可考的发迹比较早,他在大约23岁时就引起了时任皇帝瓦勒良的注意,瓦勒良在视察过程中发现了此人,以皇帝的个人名义对他进行了犒赏。皇帝陛下还写了亲笔推荐信,让皇子加里恩努斯栽培此人,以备日后重用。

普罗布斯不负众望,得到皇帝赏识的他更加努力,率领由异邦人组成的杂牌军取得了比正规军更大的战果。

后来瓦勒良被波斯俘虏,普罗布斯便一心报效瓦勒良的儿子加里恩努斯,加里恩努斯也大大提拔了他,任命他为前行总督。那时,他刚满28岁。

到了奥勒良在位时期,这位帝国将星也毫无意外的受到奥勒良的垂青,奥勒良亲自写信给普罗布斯,将皇帝间代代相传的第十军团托付给他指挥。

时年40岁的普罗布斯,追随奥勒良南征北战,特别是击溃芝诺比娅后,奥勒良赶往帝国西部时,将东方的一应事务都全权授予普罗布斯处理。普罗布斯率领第十军团,扫清残余叛国势力、收复了埃及。

奥勒良的继任者,塔西佗(此塔西佗非史学家塔西佗)在位一年就病逝驾崩,44岁的普罗布斯正处于罗马人概念中就任公职的黄金年龄。就这样,在众人的期待下,普罗布斯被推举为皇帝。

普罗布斯严于律己的程度,与奥勒良相比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对于皇帝的每一项工作都全力以赴、恪尽职责。

与克劳狄乌斯二世相似,普罗布斯不等元老院举办就职典礼,就马不停蹄赶往黑海去了,因为就在他继位的同时,哥特人刚刚洗劫了小亚细亚半岛的西部。犯我罗马者虽远必诛!皇帝的亲自到来大大提振了当地军民的士气,哥特人被迅速击败,损失的财物也基本夺回。

普罗布斯没有被短暂的胜利冲昏头脑,他选择在博斯普鲁斯海峡过冬,而不是返回舒适的首都皇宫。整个冬天,他都密切监视着哥特人的一举一动,果不其然,天气稍稍转暖,哥特人就横渡多瑙河,潮水般得涌入巴尔干半岛。

罗马人不打无准备之仗。蛮族以骑兵为主,而罗马军队则有着步兵传统,面对双方机动性的差距,普罗布斯采取亲率骑兵先行、步兵跟进包抄消灭的策略,让渡过多瑙河的哥特人有来无回。

打败蛮族是一回。